編者按:大學生是最具創新創業潛力的群體,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鼓勵學生自主創業,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落實以創業帶動就業戰略的重要措施。為進一步加快推進學校大學生創業教育工作,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校團委、學生工作部(處)、學校新聞中心拟用半年左右時間,分期分批推出“創業華農人•十大創業先鋒巡禮”系列報道專題。該專題以尋訪兩屆“十大創業先鋒”創業足迹為切入點,通過講述校友創業路上的動人故事,彰顯“勤讀力耕,立己達人”的校訓精神,并力求從創業先鋒的創業曆程中汲取學校創業教育的新動力,激勵青年學子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善于圓夢,培養一批富有創新創業精神的卓越華農人。
1995年從永利動科動醫學院獸醫專業畢業,施亮從飼養員到技術經理再到今天執掌年銷售收入達60億元、員工5000多人的揚翔股份有限公司的總裁。近20年間,施亮從未離開過農牧業,也沒有中斷過與母校的聯系。回到校園,他依舊懷念上學時在南湖邊跑步、吹風的美好時光。
缺肉的年代,實驗後的兔子也是美味
1990年,華農隻有5000多人,每年新生不到1000人,施亮隻是獸醫專業新生中普通的一員。“素質高,動手能力強,工作務實,做人踏實”也是當年社會對華農人的總體評價,而在施亮看來,校風正、學風濃,這是施亮對學校最初也是自始至終的印象。
5年的大學生活,學校不僅教會了專業知識,還讓他體會到了嚴謹的治學精神。數起自己學過的專業課,施亮仍然記得教過自己《傳染病學》這門課的何啟蓋老師,“何老師安排做觀察兔子的動物實驗,一般情況,在做完實驗并完成實驗報告後,兔子可以煮熟拿回寝室吃。”不同于現在的物質水平和科研條件,在缺肉的年代裡,能吃一頓肉非常不容易。可有的同學覺得實驗沒有那麼重要,沒做實驗就把兔子直接吃了。何啟蓋看報告的過程中發現了其中的問題,便直接到學生寝室,把正吃兔子的同學抓個正着。“何老師教育同學們說,做實驗要有嚴謹的科學态度,不能随意,要按照要求自始至終的完成好。”站在一旁的施亮牢牢記住了老師說的這段話。
回首校園生活,施亮經常思考何啟蓋說的話,覺得深有感悟。“做事情不半途而廢,不随随便便,有嚴謹的态度和認真的做事原則。老師交給我的這些道理幫助我畢業後進入企業,一步一步發展到今天這樣的成就。雖然可能專業知識已經用不到10%,但是在學校學到的處理問題的方法、看待問題的思維方式卻一直支持着我前行。”施亮常常覺得,大學生可塑性很大,校風和校園氛圍對一個人思想和思維方式有着很大的影響。除了專業學習之外,比專業教育更重要的是對思維方式的教育,對品格的塑造。
飼養一萬隻蛋雞,每天累到趴下
40多歲的施亮愛把90年代的大學生和“90後”的大學生做對比。“現在的大學生思維開放、視野開闊、活力四射、創新的自主性更強,但少了些回歸現實、沉下來、不浮躁的态度,”施亮說,“大學生仰望星空的同時還是要腳踏實地。我們那時沒有多少選擇,能做的就是踏踏實實做事。”
90年代社會中的創業氛圍并不濃,許多畢業生選擇進入事業單位或是成為一名公務員,也沒有像如今一個班近半數學生考研的比例。“一個班30多個人隻有5、6個人準備考研。”施亮說,同學們想法都很簡單,能夠把自己的所學得到所用,自己掌握的一門技術能夠有用武之地就好。
“情商不是很高,智商還可以。”施亮笑着描述當時的自己。不願意、感覺也無法經營好複雜人際關系的他選擇進入了企業。而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雞場的飼養員,負責給一萬隻蛋雞配飼料、鏟糞、揀蛋。記不清每天要工作多久,但是每天忙完這些都已經累到趴下,沒有精力再去忙其他事。就是這樣的一份工作,施亮一幹就是半年。
發展的基礎是堅持與忍耐。1995年至1996年,市場經濟制度建立的初期,“找米下鍋,借雞生蛋”是一種時尚,飼料産業在技術上處于空白。揚翔的前身龍寶公司希望與高校聯合實施産品研發,而在飼養員的崗位上的施亮加入到了“引進技術、引進管理、尋求合作、建廠租廠”的先鋒隊中,他負責的内容逐漸從獸醫領域變成了動物營養領域。施亮說:“幾乎是全新的領域,自己重新學習的知識。”研發産品和技術轉型都需要高校的支持,施亮與何瑞國老師取得聯系後,獲得幫助,建立起了校企合作的橋梁。産品的階段性成果讓企業建立了自己的經營陣地,也讓施亮得到了企業的關注與重視。“慢慢的從擔任技術經理負責質量管理,到管理外部銷售面向整個市場,自己逐漸做過了企業中所有的主要崗位。”
不同的領域與職位的變化,讓剛剛熟悉工作的施亮不斷面臨新的挑戰。他坦言并不舒服,但就是這樣不斷的曆練,讓他成長的更快,走上了帶領揚翔發展的領導地位。2006年,揚翔公司正式開始集團化運作,施亮出任公司總裁,一直至今。
“管理、人才、技術、資本是影響企業的核心要素,企業在提高技術地位的同時選擇校企合作。華農在農牧闆塊中名聲響亮,在獸醫領域科研領先,母校肯定是首選。”施亮介紹,緊密合作的同時也會吸納母校的優秀人才,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崗位。
揚翔的發展曆程傾注了施亮大量心血,他曾先後被評選為全國第五屆優秀鄉鎮企業家,中國農牧企業十大CEO,中國飼料标準化委員會委員,廣西飼料工業協會副理事長,中國飼料工業協會科技進步工作者,2010、2012年、2013年度廣西優秀企業家。
但成功之後的施亮并未“忘本”,富而思源,施亮把回饋社會、感恩母校作為一種義務和責任,一直傳承。近幾年,揚翔集團在社會公益方面累計募捐善款5500多萬,投入數百萬元資助貧困大學生,汶川大地震、廣西抗洪救災等都出現了揚翔的身影。2009年,在施亮的積極推薦下,揚翔集團與永利簽署産學研合作協議,并在永利成立“揚翔班”共同探索農牧領域人才的培養新模式,幾年來,累計向永利投入近千萬元。
“選擇創業,要比《中國合夥人》考慮得更多”
回顧近幾年帶領揚翔發展,施亮細數着工作中讓自己滿意的創業興業閃光點。
自2006年揚翔公司開始集團化運作以來,施亮帶領全體管理團隊,順利實現從單體公司到集團化公司,從區域性公司到全國性公司的管理轉型。公司明确戰略方向,将投資集中于農牧行業。提高在生産管理、财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營銷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水平。公司的業績也實現了快速增長,轉型後每年的銷量和利潤達到近50%的高增長率。2010年,根據市場環境的變化和業務需要。施亮主導信息管理系統的升級換代,引進了金蝶公司的管理軟件,同時開發一系列新的管理軟件系統如豬場養殖管理系統、農戶管控系統、客戶關系管理系統、食品安全追溯系統等。2011年,在“豬料結合”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精、料、保”結合的營銷模式,這種營銷模式提高了養殖戶的養豬綜合效益,受到了用戶的歡迎。
對于學生創業,施亮認為,對自己認準的創業領域有透徹了解的學生要大膽的去創業,但不希望創業成為一種風潮,學生為了趕潮流而去創業。出個點子獲得風險投資是創業,朝着創立一個完整的企業也是創業。當要創立一個完整的企業,要去考慮的更是方方面面。電影《中國合夥人》中,三個年輕人從學生年代相遇、相識,擁有同樣的夢想至一起打拼事業,共同創辦“新夢想”英語培訓學校。但就在學校發展的過程中,三個人産生分歧。施亮覺得,創業團隊需要磨合,好的創業團隊需要優秀的領導把成員粘合在一起,充分發揮每個人的優勢,“出現分歧要及時彌合,但早期制定好規則,規範治理結構,對于企業的長久發展才是關鍵。”
“創業本身存在風險,若成功,激勵學生成長,若失敗,對學生打擊同樣很大。”從學校角度,施亮建議,除了在創業環境、資金等方面提供幫助之外,還需聘請社會專業人士為學生提供創業咨詢、審定學生的創業方案,減少學生可能會走彎路的風險。
“創業絕對是對自己人生的一次很好的挑戰。”施亮勉勵大學生道。面向未來,施亮信心滿滿。
(本文攝影 張婧瑤, 劉三寶、蔣朝常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