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生在永利開學典禮上代表優秀校友發言
南湖網訊(通訊員 郭嬌)無論是接受個人專訪還是參加行業老總座談會,楊瑞生的臉上始終顯露着溫和的神情,時而點頭肯定,時而會心一笑。在素來熱烈自信的企業領導者中,他從來都不屬于豪情萬丈的類型。然而當他在公衆面前發表演說時,聽者卻往往會被他沉穩大氣的性情深深震撼。作為國内最早針對規模化豬場研發推廣教槽料、高檔乳豬料和特色預混料的上海新農飼料有限公司的創始人,楊瑞生的人生标簽遠非一個“成功者”所能囊括。在個人陳述中,“感謝大家”是楊瑞生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員工第一、客戶第二、利益第三”是他獨特而極具誠意的管理理念,而今事業蒸蒸日上,低姿态的行事風格早已成為他可貴的習慣。
“比别人多走一步後,再多走一步”
楊瑞生出生于上個世紀60年代,在那個經濟欠發達的時期,他的童年與大多數農家子弟一樣充滿了窘迫。“那時候吃不飽穿不暖,夜裡餓着肚子在四壁透風的屋子裡寫作業,感覺特别難受。”回憶起饑寒交迫的時光,楊瑞生感慨萬千。
80年代初,自幼勤奮好學的楊瑞生順利考上yl7703永利,成為小村莊裡第一個實現大學夢的青年。“沒有傘的孩子必須努力奔跑,隻有當晴空萬裡時才能駐足。”這是楊瑞生在上大學信奉的人生信條,就這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一千多個日夜裡,做兼職和潛心學習一直是他生活的主旋律。
1985年7月,憑借着在校優秀的綜合表現,楊瑞生如願以償進入武漢市畜牧科學研究所工作,後被單位委派到海外訪問學習一年。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四年後,他辭去這份自己辛苦得來并被大家看來是“鐵飯碗”工作,在一片詫異聲中毅然南下,接受深圳正大康地飼料有限公司的聘請,擔任銷售經理一職。
在外企工作的過程中,楊瑞生的資金、人脈日益積累。1994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他敏銳地覺察到時代變革下有利的行業契機,辭職自立門戶的想法在他心中萌生。“我們趕上了好時候,那時隻要敢為人先、努力拼搏,便一定會有不小的收獲。”他動情地講道。
“比别人多走一步不還夠,還得往前再多走一步,這樣才能看見别人看不見的美麗風景。”這是楊瑞生始終推崇的奮鬥哲學。當同齡人在家鄉朝九晚五上下班、過着日複一日的穩定生活時,他注冊的上海新農飼料有限公司已顯雛形。
打造高端豬飼料
上海新農建立後,楊瑞生将公司發展目标定位于做“高端飼料”,打造能夠滿足豬生長生産營養需要的好産品,真正地實現為養殖戶謀福利、提高經濟效益。
2001年,華東地區迎來罕見的多雨天氣,導緻新農公司在上海倉儲的飼料原料大面積受潮,相繼發生黴變、出芽等現象。與此同時,鐵路、水路運輸途徑皆受阻,外源合格飼料原料無法運進,公司被迫停下生産運作。有老客戶主動提出,願意購買新農公司以部分劣質原料加工而成的飼料,卻被楊瑞生毅然拒絕。在他的眼中,顧客永遠高于利益,品質是樹立公司形象最好的利器,甯讓公司效益下滑也絕不制造次等産品糊弄客戶。行業内,新農已成為誠信經營、用心做事的典範。
新農公司曆經多年的發展,楊瑞生清楚地意識到要想在更高層次上生産出優質飼料,單憑改革加工工藝已然不夠。“如何借助飼料獲得豬群高産?那公司必須得學會養豬!”他解釋道。公司先後租賃、收購、自建多個豬場,成立養豬事業部,加派人手物資合力探索養豬經驗,從而為生産飼料流水線提供精準有力的反饋信息,起到了極大的指導作用。
2012年,經過數年探索,新農公司養豬經驗已轉化為一套具有科學性的模式化體系。其另辟蹊徑創建新農養豬學院,次年升級為新農商學院,專門為客戶輸送集養豬技術和商業管理才能于一身的複合型人力資源。
心系員工,情義為先
楊瑞生多次公開表示員工就像他的家人,沒有他們的支持自己不可能取得今日的成就。平易近人的他曾親自在大年夜深入養豬事業部,同值守崗位的工作人員一起用餐。“我自己的力量很渺小,是大家不斷推動着我向前走,新農才能蓬勃發展。”他的話語裡充滿了對員工的感激之情。
新農現任生産部經理杜建平回憶起公司創建伊始的情景:“那時我以普通搬運工的身份進入新農,第一個月便領到380元的薪水,比同類公司所發薪酬多達180元。”180元在90年代并不是一個小數目,楊瑞生支付杜建平高薪酬之外還專門給他寫了一封信,信中對他的辛勤勞動緻以誠摯的感謝。
2011年,新農公司實行重大變革。楊瑞生低價轉讓自己所持公司股份給元老員工,公司股東由他一人上升至40多人,上海新農飼料有限公司随之轉變為上海新農飼料股份有限公司。
“我們60年代出生的人,受特定生活環境限制,窮過苦過,拼命賺錢便成了我們身上深刻的烙印。”楊瑞生說道。“可是種瓜得瓜,如果一味自私忽視他人的利益,最終會失掉人心。”正是這種自我反省意識時刻警醒着楊瑞生,他身邊簇擁着許多在新農有十幾年工齡的得力員工。
新農成立20餘年,行業内像這般有活力、不斷拔節發展的公司實屬鳳毛麟角。心系員工,情義為先是楊瑞生始終秉承的人生準則,更是他創業取得巨大成功的不二法寶。
不一樣的農牧企業家
與其他的企業管理者不同的是,楊瑞生常常以“懶惰”二字形容自己在其中起的作用。“管理企業,不能總想着親力親為,很多方面要學會放手。”他笑着說道。
在工作上,楊瑞生勉勵員工要做善于借助外界力量發揮作用的“風車”,而不是做一個被強制性驅動的“陀螺”。“我們希望員工要轉變機械完成任務的傳統觀念,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挖掘潛力,實現自身價值。”在這種管理理念的推動下,新農公司一步一步地穩健成長為行業内的精英。
沉靜的性格使然,楊瑞生從來不管是在工作和生活都不會輕易冒進,始終以量力而行的原則掌握公司發展和生活的節奏。
“新時期的公司經營模式應由職業經理人确定,我所要做的就是竭盡全力為其創造一個良好的做事環境。”這些年來,他一直為如何讓企業在完善的質量結構下健康運轉、如何讓員工獲得快速高質量發展而不斷努力探索。
楊瑞生不僅對待事業平和淡然,私下生活也是如此。他喜好賽車、愛打高爾夫球、常邀友人品紅酒,這似乎與農牧企業家給外界呈現的整體形象不相符合。“為什麼要随大流呢?每個人的心中都應該有安放靈魂的淨土。”他微笑地解釋,氣定神閑。
誠如楊瑞生的好友所言,風雨飄零的童年、沉浸書香的青年、奮力拼搏的中年早已經使楊瑞生悟透人生的真谛。此時的他從“儒商”蛻變為“禅商”,以“禅”的觀點看待名譽和财富。在楊瑞生的眼中,新經濟即是“心經濟”,違背本心的經濟運作隻是在玩财富遊戲,毫無意義。
這就是楊瑞生,低調卻不平庸,内斂卻不無為。不一樣的農牧企業家,不一樣的精彩人生。
審核人:劉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