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義良教授始終以“振興國家畜牧科技”為己任,堅持從思想、興趣、情感、方式、制度等方面出發的“五維”育人模式。秉承着“日日行,不怕千萬裡;常常做,不怕千萬事”的科研理念,25年來,他帶領團隊在動物克隆領域“荒地找礦”,攻克一個又一個前沿關鍵技術,用實際行動引導學生探尋生命的奧義,榮獲yl7703永利2022年優秀導師獎。
“孫悟空拔下一根毫毛輕輕一吹,變成一群小猴子,歡蹦亂跳……”有人說,人類的“克隆夢”早在《西遊記》裡就有描述。
多莉羊的誕生讓這一夢想成真,這項“高精尖缺”的技術不僅是動物繁育的關鍵技術,也是動物種資資源“複蘇”的最後一招。
動科動醫學院苗義良教授就從事這項很有意義的事業。在他看來,如何創新動物克隆技術就如同在荒地裡“找礦”,從“定位”“打樁”到“開采”“出礦”,需要下足“繡花功夫”。
來自“多莉羊”的情結
一綜B座619室,簡潔而明亮,苗老師招呼記者坐下,聊叙他與動物克隆研究的不解之緣。
時間要回到1997年。還在讀高三的苗義良和同學們趴課桌上看到了世界上首例克隆羊“多莉”誕生的新聞。當時媒體報道稱,多莉羊的誕生證明了利用體細胞進行動物克隆的技術是可行的,這一發現為大規模複制動物優良品種和基因編輯動物提供了有效方法。
這件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科學事件,在他心中埋下了一枚科研“種子”。“當時就覺得生物太奇妙了,從事‘克隆’研究冥冥之中成為了我的夢想!”苗老師介紹說,從本科、碩士、博士,再到博士後研究,他一直“卯足了勁”追趕“動物克隆”研究。
再次談起夢想,苗老師很興奮。他說2014年剛到學校的時候,“擁有一個自己的實驗室,就是最大的夢想”。因為在這個“夢工廠”裡,“一切理想都可付諸實踐”!

在繁殖學術年會上作報告(受訪者 供圖)

和學術雜志“EHP”主編交流(受訪者 供圖)
2014年以來,苗老師分别主持了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幹細胞及轉化研究”重點專項的課題、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和專項項目、國家轉基因重大專項和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項目等多項科研項目。
他很認真地說,這些“國”字号的課題,不是去誇贊什麼,而是具體聚焦科研的“四個面向”,“站位國家,我想盡我最大努力為這個領域作前沿的探索”。
他說,動物克隆技術不僅是生物育種的一個關鍵環節技術,同時克隆技術是動物種資資源保存與複蘇的核心技術。我國擁有豐富的地方品種資源,但受市場或環境的影響面臨滅絕的風險,一旦出現滅絕就可通過克隆技術在需要之時将其複蘇。此外,克隆技術是研究體細胞重編程的最佳方法,一個生命個體是由受精卵不斷的分裂和分化而成,而終末分化的細胞是否還能被逆轉回到受精卵的狀态是生命科學“永恒的話題”。
動物克隆技術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目前最大的瓶頸問題是克隆效率低,從而導緻克隆成本高,很難大規模應用于畜牧生産。苗老師回國後,結合最新的表觀組學方法揭示體細胞重編程過程中表觀遺傳修飾的調控規律來提高克隆效率,并通過供體細胞、受體卵子和胚胎發育等多方面入手來創新動物克隆技術。
苗老師說:“我會繼續不忘初心、勇于探索,為振興我國的畜牧科技而奮鬥!”從多莉羊情結到現在的研究進展,苗老師團隊不斷地從細胞水平的研究發展到分子水平去揭示體細胞重編程的規律,而且從單個基因對重編程效率的研究擴展到基因組學的層面來研究調控規律,目前團隊已經可以将克隆的效率提高一倍以上,大大降低動物克隆的成本,為推廣到産業應用奠定了基礎。
如履薄冰的“八年求索”
動物克隆研究以“能創造生命”聞名,又以吸引人、很神秘、有價值受人推崇。科研往往不能憑一腔熱血,用苗老師的話來說就是做科研要有“如履薄冰”的感覺,每一項實驗都不能“大大咧咧”的。
苗老師介紹道,動物克隆技術涉及大量的胚胎顯微操作,且以胚胎為基礎的胚胎幹細胞研究更是“世界難題”,稍有不慎,細胞便會被支原體污染,幾個月的培養可能前功盡棄,後面的工作完全沒辦法開展。所以,“基礎性特性控制”在整個實驗中很重要,需要洞察于秋毫,仔細再仔細、精細再精細。
博士生蘇朋對此深有感觸。她說,有時候明明就差“臨門一腳”,但最後還是不得不放棄階段性研究。而每當這時,苗老師總會召集實驗室的同學一起幫助想辦法、找對策,“推倒重來”組織實驗。
師生“傳幫帶”是實驗室不斷成功的重要“秘方”。這其中,堅持“一對一”帶實驗、“手把手”教實驗成了苗老師開展科研的基礎性“必修課”。
從最開始小心翼翼踏上科研的第一個台階,到如今已能在科研的海洋裡“如魚得水”,博士生張晶晶俨然得出了一個科研路徑,開始階段研習科研技能,中間階段解決問題和科研表達,而今她已經邁入了主導課題“高階”階段。

師生探讨學術研究

實驗示範
要帶領一個實驗室、一個研究領域前行,沒有特色亮點,很難傳承創新。苗老師說,如何立足畜牧業,創新生豬的繁殖技術,是他要重點努力的地方。
“日日行,不怕千萬裡;常常做,不怕千萬事。”這是他的實驗室團隊始終堅持的科研理念。
4月11日和25日,Autophagy連續刊載了團隊的研究成果,分别揭示了着床期動物胚胎細胞譜系分離調控機制和顆粒細胞選擇性自噬在卵母細胞成熟調控上的新機制,這為進一步優化動物克隆技術提供了依據。要知道,這是團隊繼Molecular Cell 和Stem Cell Reports載文後的又一重要發現。
科研要坐得住“冷闆凳”,做基礎研究必須要能靜得下心、沉得住氣,才能發現一些未知。苗老師說,八年的科研“馬拉松”,如果前幾年打基礎,這幾年就要慢慢“沖刺”,逐漸進入發展“快車道”……
Miao Lab的科研時光
Miao Lab是同學們對實驗室的昵稱,大家相聚在這裡,享受着緊張而美好的科研時光。
張晶晶同學對克隆技術的興趣起源于苗老師的《動物分子生物學》課堂,她至今仍然感到“慶幸”,當初能夠很幸運到實驗室,“從事這項獨具魅力的研究”。
就在4月6日,十分懊惱的張晶晶得出了一個與實驗預期相差甚遠的結果,灰心的她耷拉着腦袋來到苗老師辦公室準備接受“批評”。卻知,迎接她的是暖心的安慰和鼓勵。苗老師告訴她,科研之路往往不會有太多“坦途”。接下來,師徒二人就着實驗結果興奮地交流了不少意見,張晶晶的情緒瞬間好了很多。
在實驗室,大家都口口相傳着苗老師的“名言”:可能我一開始是在遊泳館教你如何遊泳,但後面就是讓你學會如何在大海獨自遊泳。科研與遊泳的辯證關系,在碩士生王婷婷看來,這種表述貼切而生動。
同樣是入學前就踏入了Miao Lab的還有碩士生範振港同學。在他眼中,實驗室的文化就是“收獲知識,收獲真情”。在繁忙的科研之餘,苗老師總會分享自己和身邊人的故事,“深入淺出”地和同學們聊天談心。每當情緒低落的時候,同學們也願意去找苗老師,往往與他聊聊天後“心結”就會慢慢被打開,繼而再次投入到火熱的科研工作中去。

指導學生學術寫作(本文圖片除标注外,由記者 川竹 攝)

Miao Lab成員合影(受訪者 供圖)
解壓的方式不止于聊天。Miao Lab有一個“跑步小分隊”,師生一起漫步、夜跑的情形在張晶晶眼中特别有意義,“從當年的體育測試‘困難戶’到目前的運動小‘達人’,一路走來離不開苗老師的鼓勵。”
在Miao Lab的一個不起眼的角落,放着羽毛球拍、乒乓球拍、籃球、跳繩和啞鈴,俨然體育館的“标配”。每當問及,同學們總會露出自豪的笑容,因為這些器材是苗老師自費為同學們專門購買的……
如今,随着周吉隆博士和劉鑫博士的加入,Miao Lab已經從“青蔥歲月”,邁入發展“壯年”。在博士生何海楠同學看來,不斷湧現出的成果正逐漸豐富着實驗室的“Family Tree”。
有科研夢想、代表性成果,做出特色、做出“裡程碑”,培養出更多的優秀學生,這是苗老師的理想,更是Miao Lab的夢想。
天色漸晚,記者走出B619。再回眸,那裡已然燈火闌珊,猶如他們所企盼的“夢想星空”……
(轉載自南湖新聞網)
(本文作者系校新聞中心記者 川竹 審核人 吳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