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淅淅瀝瀝下着小雨,溫柔的燈光落在第一綜合樓走廊盡頭的會議室,每周五下午,劉榜總會與學生們圍坐在一起,解讀文獻、彙報進展、讨論工作......她的臉上總是笑盈盈的。
實驗室或辦公室、教室、家,三點一線的生活,四十年如一日,承載了劉榜對教育傾其所有的愛。
擇其所愛,砥砺奮鬥
劉榜與畜牧學結緣,是因為電影《牧馬人》。劉榜說:“風吹草地見牛羊的浪漫,讓我憧憬着畜牧學。”而人們對“肉、蛋、奶”的需求與當時生活水平低下的矛盾,也讓她更加堅定地走上了這條“征途”。“畜牧業在農業中所占的比例可以反映出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想要改善人民的生活質量,就要把畜牧業搞上去。”劉榜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
大學畢業後的劉榜,去到了一所中專學校講授《遺傳育種》。“剛開始覺得,由學生變成老師,如何把這個知識講給學生并讓他們明白,還是很難的。”為備好每一次課,劉榜會用房間裡的小黑闆梳理思路、模拟教學,會在教案上認真寫下例子以便讓學生透徹理解。教學的過程中,劉榜也在不斷進步,而不知不覺中竟把圖書館的書翻了個遍。
期間,她萌生了進修的念頭,便來到了當時的華中農學院。“我一邊給當時的導師帶實習課,一邊查遍學校的課表,去聽那些對我有所幫助的課,不局限于遺傳育種相關,還有大學英語、高等數學等。”這一年,她把自己的時間排得比本科生都滿,因為深知機會的來之不易。一年結束,劉榜仍感學海無涯:“我工作了十年,再去考研究生,所幸遇到了我的伯樂彭中鎮先生,在他的幫助下,我在這裡繼續深造。”就是這份對畜牧的執着,讓她在yl7703永利順利地從碩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畢業,紮根于這片土地。

2010年劉榜在新品培育基地
留校任教的她并沒有松懈。課堂如何吸引學生、學生如何從課堂中有所收獲、思維如何被啟發、育種如何做......對于課堂,劉榜總在不斷創新。1999年,她接手了《家畜育種學》,并先後将之建成了學校、湖北省、國家精品課程。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又讓劉榜決心建設一門資源共享課——2013 年立項建設,2016年獲得認證。3年時間,面對這樣一門集教學課件與視頻、名詞索引、圖庫、題庫、專家報告等大型教育資源共享平台,她扛住了壓力,憑着骨子裡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與奉獻,堅持了下來。2018年,劉榜又受命牽頭《家畜育種學》課程的中國大學慕課制作。從課程設計到錄像、制作,她集合所有優質的教學資源,發揮各位老師之所長。線上課程在學生群體中反響熱烈,劉榜又把它推廣至全國高校,讓更多師生從中獲益。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劉榜響應号召,培育了一個抗病優質品種“鄂通兩頭烏”。“鄂通兩頭烏”的培育經過了很長時間的積累——從新品種的規劃到育種場地的設計規劃,再到每一頭豬的出生、斷奶、長大、配種、産仔……每一個細節,她都親力親為,嚴格把控。在劉榜的帶領下,學生們也參與到新品種的培育工作中,為“鄂通兩頭烏”以及其他新品種的培育添磚加瓦。她常說道:“育種要腳踏實地,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為種業振興、實現種業自主可控貢獻我們的力量。作為農學生,要把中國的種業緊緊抓在我們手裡!”
益師亦友,情誼綿長
1999年,劉榜擔任了1999級動科4班的班主任。這是一個特别的班級——永利最後一屆師資班。沒有高中學習基礎,學業壓力可想而知,一段時間裡,“底子薄、基礎弱”成了彼時他們身上的标簽,“不讓一個人掉隊”也成了彼時劉榜老師的信念。四年的時間裡,她幫助她的孩子們一個一個撕下這些“棘手”的标簽,讓他們在成長蛻變之路上自信而堅定。
初入大學,基礎課程的學習讓他們倍感吃力。或許是比同齡人更成熟的緣故,學業上的不适應與心理上的壓力,使他們越發迷茫。劉榜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她深刻地理解對于這樣一群孩子,大學學習的機會多麼難得。她請外語系的老師和實驗室在讀研究生來傳授方法、補習功課,自己更是三天兩頭往宿舍跑,“劉老師來宿舍的頻次和我們遇到的困難成正比。”學生任丹笑道,“而且劉老師總會挖掘我們身上的閃光處,給予充分的肯定,當身處困頓時,有一個德高望重的老師能在言語上肯定你,在行動上支持你,這不就像是生活中的一束光?”在劉老師的帶領下,不服輸的性格也讓整個班級愈發團結、向上,班級建設有聲有色,學生成長突飛猛進。走訪每一間宿舍、了解每一位學生、參與每一次班級活動......劉榜對學生們的愛融入到這個“小家”的方方面面,也在他們心底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和畢業生15年聚會(2018年在太原)
“我們班同學幾乎都在劉老師家吃過飯,而對于那時的我們來說,是喜悅,是難忘。”畢業後,班長李珊軍依舊會去劉榜家做客,聊往事、談未來,“以前隻有座機且無來電顯示時,電話那頭,老師能立馬辨别出我們每一個人的聲音。雖然已過去多年,我們成長的點滴,她都還如數家珍。”學生們發自内心地敬愛着老師,盡管已離開校園,這段情誼猶在。當雛鳥的羽翼逐漸豐滿,劉榜對學生的呵護也化為了信任與尊重。學生們感慨:“盡管已經成家立業,但當我們站在人生的岔路口時,劉老師還是會傾其所能提供建議、幫助我們,小到如何教育子女,大到如何規劃職業。”
劉榜用真情實感溫潤學生的心靈,盡力解決學生的每一個困難。她多年資助着一位經濟困難的博士研究生,還常邀請一位幼年喪父的碩士生到自己家交流,和家人一起給予他家的溫暖......他們現已成長為我國遺傳育種領域的骨幹精英。此時的她和他們,十年、十五年聚會時,談到往事依然感懷。
言傳身教,授道解惑
與研究生們朝夕相處的過程中,劉榜參與把控着他們學業、學術和學問之路的每一道關卡,從“一張白紙”到“獨當一面”,她是見證者、也是引路人。

2021年給學生上完新品種培育的讨論課後的合影
劉榜常說:“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她要求研究生們在科研工作中做好文獻檢索、研究思路梳理和研究方案設計,自己也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劉榜課題組的每一位學生的研究方向都不同,她卻清楚地記得每個人的研究内容和進展,清楚地記得每個學生的特質、特點和特長,并能給出針對性的指導建議。“劉老師在科研和教學中的嚴謹認真我們有目共睹,但實際上她的努力還藏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早上5點多就能看見劉老師在群裡回複我們的問題,批改文稿、學位論文、答辯PPT......假日裡,除了出差和回老家,劉老師每天都在實驗室裡度過。老師帶着我們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2020級博士生袁嬌如是說。

2021年和研究生讨論育種場工作現場
劉榜認為,不同于本科生“教學”,指導研究生更側重于“能力培養”。她非常重視研究生們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培養,她鼓勵同學們勇于嘗試和探索,并樂于創造機會,為同學們提供平台。劉榜認為理論探索離不開在實踐中找尋、驗證規律。她帶領研究生們深入一線,在豬場開展“生長性能測定、背膘厚度測定、屠宰測定、各種數據收集與記錄、育種值估計、選種選配”等育種各環節的實戰。她說:“科研問題來源于實踐,研究課題要結合國家戰略和行業重大需求,我國雖然是養豬大國但不是養豬強國,種豬大量進口,要扭轉這種局面就要培養一批豬育種人才,踏踏實實投身于育種事業,為我國種業振興做貢獻。隻有親身參與才能設身處地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深受啟發的畢業生王維民博士如今也成為了一名大學教師,他說:“每當我指導我的學生們做科研時,總會先想想當時劉老師是如何教導我的,她的細緻、耐心和眼界一直影響着我。她就像是定海神針,總能給予我力量。”
在《家畜育種學》“數量性狀選擇的效果和方法”一課中,劉榜向同學們提問:“為什麼我國要從國外引進種豬呢?是因為我國沒有嗎?”問題一出,嚴肅的課堂瞬間活躍起來,同學們各抒己見。在講解“自然選擇”時,劉榜以“地中海貧血症的雜合子不會感染瘧疾”這個人類疾病例子闡述了“保留中間類型”的自然選擇特點......在本科生教學過程中,劉榜反複思考如何使用現實案例将知識點和課程思政具體化。她将國内外相關研究進展、自己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帶入課堂,将抽象的理論用實際案例去體現,使枯燥的内容生動化,讓學生帶着好奇心去學習,心情愉悅有收獲,對動物育種事業充滿興趣和好奇,個個摩拳擦掌要為我國種業振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文作者系學通社記者 梁曉怡 曹鐘允 汪昱均 審核人 代金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