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6年來,“專心、專注、專業、專攻”是yl7703永利、yl7703永利晏向華始終堅守的育人理念。他說:“教育是一項神聖的事業,身為教師就要以對教育事業的高度忠誠和滿腔熱忱,站穩三尺講台,潛心教書育人,不負這個時代,不負人民。”
晏向華老師(通訊員 熊麗雯 攝)
16年來,“專心、專注、專業、專攻”是yl7703永利、yl7703永利晏向華始終堅守的育人理念。
曾獲學校本科“教學質量優秀一等獎”和研究生指導教師“教書育人”獎的他,總是把教好書、育好人作為自己最重要的事,并且甘之如饴。他說:“教育是一項神聖的事業,身為教師就要以對教育事業的高度忠誠和滿腔熱忱,站穩三尺講台,潛心教書育人,不負這個時代,不負人民。”
堅定理想 笃實前行
翻開《分子克隆實驗指南》的扉頁,“忠誠科學 創新研究”八個字映入眼簾,這是晏向華攻讀博士學位時的座右銘。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晏向華堅定了專注動物營養與飼養相關領域基礎研究的決心,立志解碼動物飼養背後的腸道健康“黑箱”。
晏向華在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參與飼養泰和烏骨雞和西門塔爾牛,導師在研究過程中給予他精心指導。“規模化養殖過程中需要的技術和出現的問題與散養之間存在很大差異”,研究過程中導師的這一句話深深的觸動了他,讓他找到了自己的科研興趣,并決定沉下心,紮根養殖前沿領域的研究。
“當代大學生的人生理想可能會更趨于務實,但人生理想與生活目标之間不能畫等号”,他鼓勵在校大學生應重拾兒時純真理想,結合專業、行業特點,牢記“與祖國同行、為人民奉獻”的殷殷囑托,将理想轉化為内驅力,并為實現自身理想而笃實前行,力争做一位不負韶華的時代好青年。
回想起進入華農工作的第一年,晏向華說“不張揚、不浮躁、不盲從”的華農品格及濃郁的學術氛圍深深地影響着他。校園内有着一大批沉浸于學術、專注于提升的優秀教師,在學科帶頭人彭健教授和齊德生教授等悉心指導下,他逐步闖過“教學關”和“科研關”,将研究方向确定為動物分子營養學。自此,晏向華便始終堅持以全球化視野去比較分析我國健康養殖過程中的實際生産問題,專注于從動物營養學角度研究生豬健康養殖過程中涉及的腸道健康、飼料報酬和繁殖性能等重要問題,并持之以恒地開展基礎研究,努力研發相應的營養解決方案。
“隻有在專注和專業兩個方面的素養和能力得到提升後,才能更好地踐行陳煥春院士提出的‘創新、創造、創業’的理念”。晏向華認為,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今天,“嚴格自律”是一名優秀科技工作者在科學研究道路上的必需品質。在嚴格自律的前提下,培養專業能力要從重視“專注”開始。先專注于一個問題并持續投入時間,才可能弄清問題前因後果及進展;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理解問題、分析問題和總結問題;進而尋找到創新點,開展嚴謹的科學試驗進行科學假設驗證,如此循環方可鍛造過硬的專業能力。
啟智潤心 潛心育人
“大學是同學們處于角色轉變的關鍵時期,而本科教育擔負着幫助同學了解、感受并發現專業魅力的任務,本科階段接受的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未來為行業為國家做貢獻的大小。”晏向華多年來一直耕耘在教育教學一線,在他看來,“真正的創新源自于鑽石級科學問題和化石級鑽研精神的完美結合,要達到這種完美結合首先要培養的就是學生的專心和專注力,進而提升專業素養。”
在本科生教育過程中,晏向華始終堅持穩固專業思想,善于換位思考,注重提升學生表達能力,強調師者要傳道、授業、解惑。他堅持将書本上的知識點與科研趣事以及豐富的生産實踐經曆相互貫通,創造優質課堂。“晏老師的課堂非常活躍,他知識淵博,除教授課本知識外,還會講述自己相關的實踐科研經曆,有趣的事例加深了同學們對于專業和行業的理解”,動科2002班蘇康在上完《動物營養學》談道。
晏向華認為本科教育質量直接影響後續的研究生教育質量,是同學們今後能否對行業做出貢獻的基礎,唯有不斷在一流本科教育上下足功夫,并不斷追求卓越,方能推動行業的穩健發展,真正實現“行業貢獻、吾家吾國”的理想抱負。
晏向華與同學們講解實驗原理(通訊員 熊麗雯 攝)
在科研和育人方面,晏向華則一直踐行着“嚴格自律,專注專業”。團隊博士後江芹說道:“對于晏老師來說,周末和假期來到辦公室加班已是家常便飯,他始終秉持‘嚴于律己’的态度,對待自己的每一項工作都保持高度專注。對待學生,他因材施教,通過個性化方式去培養研究生,激發我們的活力和創造力,提高學習效率。在科研過程中,晏老師會引導我們進入‘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良性循環中,着力培養我們嚴謹的科學思維。”
在晏向華的悉心指導下,他的博士研究生胡軍獲全國高校首屆“百名研究生黨員标兵”,60餘人次獲得國家獎學金、省級校級優秀學位論文和企業獎學金。
交叉融合 自主創新
“‘育人即育己’,培養學生的同時也是培養自己”,這是晏向華對“教書育人”的理解。成為研究生導師後,晏向華一直緻力于從各方面去提升和完善自我,進而培養高質量研究生。
晏向華指導同學做實驗(通訊員 熊麗雯 攝)
在他看來,夯實自身的基礎背景知識尤為重要。在帶領研究生攻克科研難題的過程中,除了要用動物營養學的知識分析問題,還需從生物化學、免疫學、微生物學等多個角度全方位的去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一個養殖生産實際問題若從多個維度去分析,就有可能産生新的解讀,進而形成自主創新。這也算是‘交叉融合、自主創新’的一種诠釋”。
在研究生組會上,晏向華也會帶領同學們學習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術,嘗試運用交叉學科的方法探究本行業的科學問題。他的課題組研究的“早期斷奶仔豬腹瀉抗性微生物”和“亮氨酸調控mTOR信号通路”等相關内容,其中涉及生豬腸道健康和氨基酸營養領域的難題,通過運用交叉學科的方法技術,獲得的數據經無數次的分析、讨論和驗證,曆時六年,最終得到結果,有關文章先後在Cell Host & Microbe和Autophagy發表。
“在科研中,如實驗結果偏離預期,難免造成情緒波動,但充實的科研生活又能反向克服消極情緒”,晏向華微笑着說道。在他看來,科學研究的未知性造就了科研生活的樂趣和挑戰性。專注思考與專業能力使人産生對專業的熱愛,而破解科學問題和解決産業難題的過程又可反過來增強專業自信,他說:“時間在日複一日的科研生活中悄然逝去,繁忙的工作沒有留給自己發呆和抱怨的時間,隻需做到在專注中前行”。
針對同學們在實驗過程中遭遇失敗的情況,晏向華會不遺餘力地去幫助學生綜合分析複盤導緻失敗的原因——是思維不嚴謹、操作不規範、獲取數據方式不标準,還是數據解讀能力缺乏?他引導學生在全方位考慮各種因素之後,再次去尋找解決方法,強調“要學會把每一次所謂的失敗經曆變成思考提升的機會,把每一次所謂的挫折困境變成素質提高的磨煉”。
在多年的育人實踐中,晏向華始終堅持在挫折教育中融入學、思、踐、悟。團隊博士研究生謝春琳談道:“剛開始進入實驗室時,我對于豬腸道微生物這方面的内容幾乎是空白的,實驗過程中也是頻頻出錯。在我面臨挫折時,晏老師不斷鼓勵我要在‘學習後思考、思考後實踐、實踐後感悟’的閉環中去積累‘學思踐悟’的力量,正是因為晏老師的敦敦教誨,我已從當初豬腸道微生物研究領域的‘小白’,成長為能從容應對并制定出最佳腸道微生物大數據分析方案的‘熟手’。”
晏向華老師與同學們(通訊員 熊麗雯 攝)
“科研的核心是創新、道路是勤奮、态度是求實、目的是為人民。”在逐夢科研的道路上,晏向華用自己的方式踐行着“以強農興農為己任”的永恒追求。
(本文作者系yl7703永利、yl7703永利通訊員 石濤 馬澤琳 汪昱均 審核人 劉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