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金雅慧)2016屆動科動醫學院動物醫學專業畢業的陳娟,畢業後參加北京立德未來助學公益基金會美麗中國項目,成為了美麗中國2016-2018屆項目老師,支教于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雷嶺鎮東老村東老小學。
支教期間在校開展:“百班千人”閱讀活動,提升了學生閱讀、寫作能力;《大樹下公益班級圖書角》,讓孩子有書讀,他們每閱讀一本書後要寫讀後感,讓學生養成認真做事的習慣;開展“我與遠方有個約定”夢想導師活動;開展“東老小學歡樂之鼓”非洲鼓項目,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培養藝術興趣;為學生争取遠方捐贈的衣服、鞋子、書包。
趁年輕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後悔
當所有臨近畢業的大學生都或忙于考研或忙于向各大企業投遞簡曆時,陳娟在人生這個十分重要的分岔路口上依然選擇了支教這一條道路,并且這一去就是兩年。當被問及選擇支教的初衷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時,她說,一方面是源自自己對公益事業的熱愛以及當代大學生為社會做貢獻的使命召喚,另一方面,則是想要挑戰自己,趁着年輕給自己留下一些不一樣的人生閱曆。
其實畢業之際,陳娟手裡已經拿到好幾家公司的offer,但憑着這一腔對公益事業的熱愛,她依然放棄了這些機會,心中隻有一個堅定的想法,就是拿到美麗中國的offer。這支教,一去就是兩年,兩年内會發生什麼變故誰也不知道,換作旁人一定會對自己的選擇猶豫很久,而這個坦率的90後小姑娘對于自己的選擇幾乎沒有什麼掙紮,如此的有主見很大程度上要感謝陳娟從小的家庭教育。在陳娟的家庭中,從小到大許多決定都由她做主,因此也造成了她有主見的個性。支教的決定雖然遭到了父母的反對,但在她的堅持和積極溝通下,父母最終尊重了她的選擇。

現實的支教和我的想象有偏差
在去支教之前,陳娟心裡也有過對支教生活的很多幻想。想象中的支教用“偏僻”,“淳樸”,“求知欲”來形容,但當她真的來到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雷嶺鎮東老村的這個小村落支教時才發現,現實與自己的想象有很大出入。
首先,教學環境和生活條件比自己預想的好,當然,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但能夠看出習主席精準扶貧和改善農村環境的方案有着明顯的成效。其次,她發現孩子們的求知欲并沒有自己想象中的強烈。這些孩子似乎并不明白讀書對自己的意義。陳娟從與他們的聊天中了解到,這些孩子覺得自己是為爸爸媽媽和老師學習,他們甚至覺得“讀書沒什麼用,因為他們看到和聽到的是村子裡的誰誰誰讀了本科還不如小學畢業的人拿的工資高,誰誰誰沒有讀書照樣賺了大錢回鄉修路。”在這些孩子們的心裡,讀書成了一件浪費時間,沒有價值的事。孩子們的這些想法不禁讓陳娟想到自己也有過類似的疑問,但現在的她深深懂得知識決定一個人的眼界和胸襟,素質和處事層次,帶給我們巨大的财富,而孩子們并不懂這些。這也令她再一次明白支教的意義也了解了自己責任重大。

學生的成長帶給我無限動力
當被問及支教過程中最令她印象深刻的事,陳娟表示,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事實在太多。兩年的支教中有太多的困難和感動,三言兩語根本說不完,然而不得不說的是她的學生們。她發給我一張圖片,上面是她手寫的一些學生帶給她感動的瞬間。其中有學生送同學的生日賀卡上不忘畫上她;調皮的學生在經過自己的調教後,漸漸的開始懂事,明白一些簡單的事理;一個同學用自己平時鼓勵學生的話鼓勵另一個同學,跟他說,加油加油,寫的真棒;她也從家長口中得知孩子的進步。其中最令她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暑假裡她毫無預兆地收到班裡一個小女生的短信,内容是:陳老師,我愛你!我是陳華弟。這個小女生平時在班裡很膽小、羞澀,但那次她能大膽地表達她自己的想法,這令陳娟分非常感動。
支教過程中經曆過許多困難,如語言不通,環境适應等,但看到孩子們的成長,陳娟覺得自己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查看陳娟的微信朋友圈,發的内容幾乎都是自己的學生,看着一張張照片中孩子們張淳樸、天真爛漫的笑臉,你看不到苦澀,看到的是希望,是他們無可限量的未來,這也是支持陳娟義無反顧的投入支教事業的原因。
對阻礙鄉村教育發展原因的思考
兩年的支教經驗讓陳娟對鄉村教育發展有了自己的看法,她認為,鄉村教育不斷需要新力量,需要優秀的教師;政府應加大支持力度,進一步完善學校的硬件設施,塑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國家應透明化執行政策并實施嚴格的監管和反饋,如果能做到這些,鄉村孩子的教育品質将會獲得一定程度的改善。
最後,陳娟想對現在的大學生說:“人生的選擇沒有對錯,既然現在你選擇了自己想要的東西,那就努力做好它吧!無須太多抱怨和責備,最後時間會給你最好的回饋。”
(審核人:盧禧東)